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医疗事故罪与医疗差错的界限

2022-04-02 01:01:05
推荐答案

河北在线咨询顾问团

2022-04-02 回复

专业分析:

医疗事故罪,是指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n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医疗事故案件时,关键在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具体表现为区分以下界限。n1、医疗事故罪与医疗差错的界限n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医务人员虽有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的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但未给就诊人造成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的行为。医疗差错,从产生的原因区分,可以分为医疗责任差错和医疗技术差错。其中,医疗责任差错与医疗事故罪容易混淆,二者都表现为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不负责任,违反规章制度或诊疗护理常规的行为。区别在于所造成的后果不同。前者未造成就诊人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后者则造成了就诊人死亡或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后果。对于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医疗差错的,不能以医疗事故罪论处。n2、医疗事故罪与医疗意外的界限n医疗意外,是指由于病情或者病人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它与医疗事故罪都可能发生就诊人死亡或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后果,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主观上有无过失。如果就诊人死亡或身体健康严重损害,是因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违反规章制度或诊疗常规造成的,则构成医疗事故罪,如上述后果是因医务人员难以预料或难以防范的因素所引起,由属于医疗意外,不能以犯罪论处。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罪中的疏忽大意过失颇为相似,二者不但都发生了严重后果,而且对严重后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二者的区别在于,疏忽大意过失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医疗意外是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是难以预见而没有预见。n鉴定标准n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n一、一级医疗事故n系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n(一)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死亡。n(二)一级乙等医疗事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n1、植物人状态;n2、极重度智能障碍;n3、临床判定不能恢复的昏迷;n4、临床判定自主呼吸功能完全丧失,不能恢复,靠呼吸机维持;n5、四肢瘫,肌力0级,临床判定不能恢复。n二、二级医疗事故n系指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n(一)二级甲等医疗事故: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n1、双眼球摘除或双眼经客观检查证实无光感;n2、小肠缺失90%以上,功能完全丧失;n3、双侧有功能肾脏缺失或孤立有功能肾缺失,用透析替代治疗;n4、四肢肌力Ⅱ级(二级)以下(含Ⅱ级),临床判定不能恢复;n5、上肢一侧腕上缺失或一侧手功能完全丧失,不能装配假肢,伴下肢双膝以上缺失。n(二)二级乙等医疗事故: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严重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n1、重度智能障碍;n2、单眼球摘除或经客观检查证实无光感,另眼球结构损伤,闪光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波潜时延长160ms(毫秒),矫正视力

展开更多

针对医疗事故罪与医疗差错的界限,看完你还不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爱心律师推荐
同类普法

孟金龙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医疗事故是在医疗活动中,由于过失而给病人带来严重痛苦,造成残废或死亡等不良后果者。医疗差错是在医疗活动中,因责任心不强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差错,对病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延长治疗时间,但无严重不良后果者,为严重差错,无不良

孟金龙律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确有过失,但经及时纠正未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或未造成任何后果的医疗纠纷。 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特征基本相同,两者之间的唯一不同是损害后果程度上的差异。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取消了医疗事故必须存在严重后果的标准。以往所说的医疗差错已被纳入现行医疗事故之中。医疗事故的损害赔偿不以患者受到严重损害后果为前提。也就是说,只要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医疗差错,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可以要求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相关精选问答

相关专题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精选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