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条中借贷一方的名字出现同音字 在借条中,出现同音字也特别的常见。常见的有“小”和“晓”、“兵”和“斌”、“杨”和“扬”等等,因为名字中的同音字导致民间借贷案无法顺利进行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张某向陈某借款30000元后消失,陈某遂起诉张某。起诉状送达时发现张某的名字不符,随后发现此人意向多人借款,均署名“张X斌”,实际上其身份姓名为“张X兵”。 第二种情形:李某向朋友谢景文借款5000元.署名时李某存心将“谢景文”写为“谢井文”。还款期到后方前去索债可李某以从未向方借款为由拒还,谢景文持借条将其告上法院。 (二)借条中借贷一方的名字为日常习惯称谓 出借人与借款人可能关系密切,或是亲友关系,借款时很容易将日常习惯称谓(小名、外号、绰号等)写入借条。有的借条中有姓无名或者有名无姓,以为朋友圈子里大家都知道这个称呼就是此人,在书写借条时也没有很在意,但在法律上是无法明显区分的。 因为姓名是一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姓名具有完整性,在书写借条时,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都容易导致时间一长,因对方赖账而发生纠纷。万一借款人逾期还款,出借人想到法院起诉,往往因债权、债务人不明确,使出借人花更多时间证明双方存在借贷纠纷。 (三)借条中借贷一方的名字为读音一致的方言 中国地广人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 在笔者所处的基层法院,是属于客家语言,很多音都不加区分,特别是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黄”和“王”,在客家语言中都读“王”。 在民间借贷中,也有出现过这类案例,出借人为黄某,借款人在书写借条时将“黄某”写为了“王某”,出借人当时也没有注意,在借款人迟迟没有还款的情况下,出借人持着这张借条将借款人诉至人民法院,由此引发了黄某是否是借贷当事人的争议。相比之前的两种名字错误,这种方言差异引发的名字错误,其举证和法律认定更加复杂。 以上几类案件审理较为麻烦,原告人需提供证据证明两个姓名为同一人。若无法证明两个姓名为同一人,对方又否认借款行为的情况下,法院审理时将认为双方存在借贷合同关系证据不足,驳回原告人的诉讼请求。
针对民间借贷案中名字书写存在哪些陷阱?是什么?,看完你还不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借条陷阱大致有以下几种: 1、借款人故意写错名字或身份证号,在出借人要求偿还时,否认本人为借款人。 2、借条系借款人提前准备好,但却不是借款人亲笔签字,在出借人要求偿还时,否认本人时借款人,经笔迹鉴定也非本人所写。 3、将借条写成收条,从而无法确定双方是借贷关系。 4、借款金额未用大写,出借方无痕迹的篡改了借款金额。 5、偿还了借款,未及时收回借条,出借人凭借条再次要求偿还。
1、打借条时故意写错名字 2、借款人本人借款,借条非本人签字或书写 3、借款人本人提供的特殊纸笔 4、利用歧义逃避债务 5、未注明大写金额导致阿拉伯数字被篡改
相关专题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