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的区别是有的,具体有以下这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
1、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虚构主体,
冒用他人名义、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交易所或者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履行合同的担保,隐瞒真相、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履行合同的担保等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款、物的;
2、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的;
3、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4、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5、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的;
6、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行为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或者双方另外约定的付款期限内,
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的。合同诈骗行为与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一样的,其区别仅仅是诈骗财物的数额大小不同;根据《解释》,
诈骗数额较大为合同诈骗罪,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程度的为一般合同诈骗行为。合同诈骗罪应按《刑法》处罚,而一般合同诈骗行为应追究行政责任。数额较大在《刑法》中没有规定,在《解释》作了规定,个人
诈骗公私财物在2021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为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