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校园贷”平台对相关产品的风控不足,在发放贷款时不需要“面签”,不需要提供担保人的书面保证,不控制贷款用途,不采取风险管理等措施,学生只需简单上传相关身份信息即可。很多“校园贷”还人为设置陷阱,用“滞纳金”、“服务费”等字眼掩饰其高利息的本质,引诱大学生落入高利贷陷阱。
其二,大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从法律上讲他们都已经成年,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然而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他们依然是“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缺乏基本的金融风险意识,缺少自制力。除了年龄上的区别,一个大一的学生和一个高三的学生几乎没有多大不同。那么让这样一群没有经济能力、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拥有无抵押、无门槛,又缺乏审核条件的贷款渠道,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