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如何处理
一、解决农村
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原则、对策、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的根本,维护土地安全,保证土地生产正常运行,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幸福的大事,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是服务“三农”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在解决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时应采取如下对策:
㈠处理原则
⑴公正及时地审理每一件案件,对侵权事实清楚的及时受理,予以支持。
⑵对土地流转纠纷。
⑶针对外出打工后,将地交给他人耕种发生的纠纷。原则上保护承包人的权利。
⑷
承包合同纠纷,此类纠纷很少签订合同。
⑸关于出稼女承包权问题。目前农村存在着一些农家女出嫁后,居委会或村民小组收回其承包土地引发纠纷。
⑹引入情势变更原则,公正界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⑺加强诉讼调解,力促社会和谐。
㈡建议
为认真做好土地承包纠纷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⑴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尽量减少上访和诉讼案件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⑵利用各种媒体对乡村干部及群众宣传《土地承包法》相关知识,让他们学法、知法、用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⑶县乡政府应加大对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力度,县、乡政府要对土地承包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⑷有关部门对
土地纠纷案件要提前介入,做好前期工作。各级政府、乡村土地等部门要牵头联动,密切配合来处理此类纠纷,仅靠法院或土地管理部门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
⑸法律的困惑,很难适应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如梁庙乡小王庄村民组与本组出嫁女纠纷,群众明讲法院判的对,就是不给她地,法院判决是一张废纸,并且言词激烈,态度蛮横,法院处理两难境地,处理起来难度大。
⑹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行为。
⑺司法机关和乡镇政府加强对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强化基层调解,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在调解农村
土地承包合同中的作用。
⑻强化农村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守法、护法,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防止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
(三)对策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涉及面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这些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具体措施如下:
1、严格规范机动地管理。
2、积极促进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妥善处理承包期内收回的农户承包地。
4、是妥善处理“户在人不在”农户的土地承包。
5、妥善处理婚出婚入人口承包地问题。
6、妥善处理征收征用或占用农户承包地问题。
7、认真落实农户承包地退耕还林(草)补助政策。
8、妥善处理弃耕撂荒承包地问题。
9、妥善处理土地使用权纠问题。
10、进一步完善土地延包工作。
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原因特点
㈠土地承包纠纷的特点
土地承包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俗话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减免了税收,实行粮种补贴,农民更加珍惜土地。
㈡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因
⑴土地承包经营权侵权引发的纠纷。
⑵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的纠纷。
⑶侵犯承包经营权的纠纷。
⑷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的纠纷。
⑸因违反农业承包合同发生的纠纷。
⑹有的乡镇政府行为不规范,对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干预过高。
⑺有些乡镇政府工作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村社干部行政规范指导,造成农村承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不必要失误。
⑻在履行过程中常常因为村委负责人更换,新班子对前任村委订立的合同
⑼一些地方在本村妇女出嫁或者离不满。婚后,该妇女未取得新的
土地承包权,原土地承包合同也未到期。
⑽农民承包方未按约定履行合同造成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