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平均每年每人食用58公斤海鲜,位居亚洲第四位,世界自然基金会昨(二十六日)则推出东亚首个海鲜选择指引,将常分为三类,希望鼓励人们选择食用以持续方式生产的海鲜,以保护海洋生态。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海洋环境保护主任朱炳盛指出,海鲜选择指引罗列逾六十种常见的海鲜品种,基金会通过对捕捞和养殖的海鲜品种进行评估,并由本地和国际生产及养殖海鲜专家核对,将海鲜品种分为三类,以绿色代表“建议”食用类别,黄色代表“想清楚”才食用类别,红色则代表要“避免”食用。
他解释,“建议”食用类别的海鲜,来自妥善管理的渔业,及以符合生态系原则方式养殖或捕捞,如西澳洲龙虾及阿拉斯加三文鱼等。至于“想清楚”类别,则代表有关捕鱼、养殖和渔业管理方式仍存在问题,若需求增加,会影响其可持续性,喜爱食用海鲜的人士在选购这类海鲜时,应考虑清楚。
消费者更应停止选择红色“避免”食用类别的海鲜,当中如金狮鱼的繁殖速度缓慢,以拖网捕捞更会破坏深海珊瑚﹔另外,苏眉、红斑及南非鲍鱼等品种的捕捞和生产方法,亦会严重破坏海洋环境。
朱炳盛指出,食用以不持续方式生产的海鲜品种,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鼓励消费者积极使用该指引,通过正确行使消费者的选择权力,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他又建议消费者在街市购买海鲜或在酒楼用膳时,可向商贩要求指定的符合生态系原则方式养殖或捕捞的海鲜,亦应主动询问海鲜来源,并呼吁业界改变生产模式。
据悉,该指引每年或一年半更新一次。
全文602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