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其实,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为什么增长方式转变这么难?原因就在于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仍有很大主导权,企业就会片面追求速度、规模,从源头上就会忽视效益,增长方式很难实现转换。
可见,转变增长方式仍需要政府有高智慧和高胆略。从战略高度出发,政府应大力扶持本国企业在海外对自有品牌的推广,出台相关政策以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帮扶企业渡过难关,从而为我国资本“走出去”提供肥沃的土壤。
首先,中国经济已经回暖,世界经济还没回暖,这正是中国企业谋求海外扩展、“走出去”的绝佳时间窗口,但中国资本“走出去”却连连碰壁,仅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这里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央企单独“走出去”易遭受政治抵制。二是单个企业小打小闹,影响中国形象。三是盲目抄底,海外并购风险增加。正是这样,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一帆风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作出一些调整。
其次,产业升级的呼声也要求我国自主品牌需要进一步提升。2009年底,由商务部牵头制作的《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广告在海外播出后,引发国际舆论对中国品牌的高度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品牌弱国,处在全球价值链底端。一位在珠三角地区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港商曾表示,企业在中国从事制造,近年被迫吃下了“八个馒头”,分别是:民工荒、电荒、最低工资上调、贸易摩擦引起的配额设限、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国内物价上涨,以及出口退税政策下调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这显示了一种巨大的危险:中国制造面临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已发生改变。中国企业要想立足,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以及自有品牌,进而提高产品的价格。正因如此,我国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和帮助企业走出去,乘发达国家经济还没全面复苏之机把有实力的企业推介出去。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崛起无不伴随大量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诞生,而推介本国知名品牌、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正是各国抢占国际市场、跻身经济强国的重要国家战略。比如韩国,不仅通过大力培育现代、三星等国际企业提升国家制造的形象,而且还发布了《利用国家品牌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对策》,并设立国家品牌管理总部,制定“KOREA品牌路线图”,重点缩小技术差距和培育新产业。日本政府也通过政策和资源的倾斜,保护本国工业和本土品牌,甚至政府出面推广介绍,有计划地扶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对不断崛起的中国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品牌势在必然,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功夫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安排等等方面有科学的筹划。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周厚健所建议,政府要在帮助企业走出去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扶植品牌的政策要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支持。应将产业前沿技术、涉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重大与关键技术、重大工程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改造、产品创新协同联动起来,大力提升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最有实力的中国品牌和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作者是安邦咨询集团研究员。)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