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主要凭借三大谈判进行贸易战略部署,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与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
纵观三大谈判,TPP和TTIP聚焦于生产环节和经济体制领域,TISA侧重于服务贸易领域,构成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三位一体的新形势。三大谈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构成了美国从双边、区域到诸边、多边的全方位贸易战略,是美国为了重新掌握国际贸易领导权而共同构建的国际贸易新规则,有着鲜明的特点。新规则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格局将受到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冲击。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规则主导国可获得丰厚利益,重新执掌国际贸易主导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受到抑制,传统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竞争由产品竞争转向规则竞争,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对中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体现在,一方面,很多新规则和新的标准符合中国改革的方向,有利于促进甚至倒逼中国国内改革。为了适应三大谈判尤其是TISA对于服务贸易的高标准,我国将更有动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区域贸易协定的溢出效应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流动,做大世界经济蛋糕,从而增进中国收益。以TTIP为例,欧美对其他地区贸易将增加330亿欧元,且欧方报告称,一旦欧美间各种壁垒和统一标准得以消除,TTIP将为除欧美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带来1000亿欧元的GDP增长。但是与之相对的,还有对中国贸易、投资与经济增长方式巨大的挑战。中国的应对策略
宏观上,中国应全面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首先,在全球层面,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区域贸易协定毕竟不是多边贸易协定,优惠只针对成员国,也无法解决规则统一的问题,对协定外的国家,可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而且目前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成员都是些小经济体,可以认为美国迟早要重回多边谈判框架,坚持多边贸易体制对中国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
因此,中国应该继续支持WTO在世界经贸治理中的作用,协助其进行改革,推进多哈回合及相关贸易规则谈判。同时,应呼吁推动各种自由贸易区的整合,以应对由此造成的国际贸易规则碎片化,避免区域贸易协定成为贸易壁垒。
其次,在区域及双边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现在是自贸区主导发展的时代,截至去年10月,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请并生效的自由贸易区已达到221个,而其中80%都是近10年谈判签署的。中国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总体来讲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相对落后。现阶段我国与自由贸易协定伙伴的贸易额仅占我国贸易总额的24%,排除港澳台地区则仅占11%。而美国和欧盟的对应数据早在2011年就分别达到了37%和27%,水平差距较大。再次,争取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一方面应该抓住上海自贸区的契机,搭建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的平台,另一方面则应在现有10+1、10+3、10+6等基础上,加快与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在相应谈判中发挥主导作用,设计出适合中国特点,并能平衡区域各国利益的中国版国际贸易新规则范本。
微观上,要对不同规则采取区别对待态度。
对于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标准,要迎头赶上,如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方面。特别是在环境标准的制定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中国应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向国际标准靠拢。
对于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则,要辩证对待。如TPP和TTIP中提出国企的竞争中立原则,要求保证国有企业的信息被充分披露,且政府政策必须在不同类型企业的竞争中均保持中立,这对我国国有企业及其产品产生很大约束。我国国企主要在基础性行业和关键领域,国企全部实现竞争中立将威胁我国经济安全和独立。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