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分析
为什么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记者就此次调查结果采访了海珠区检察院一位专门负责未成年人案件的检察官。
该检察官分析道:通过问卷调查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和教育问题。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样的事情才是好玩的事?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注重义气的孩子。
孩子觉得犯罪是好玩的事情,需要检讨的是我们。该检察官叹息道:为什么在如此丰富的物质、精神条件下,孩子还为了追求好玩去犯罪?社会提供的大量资源是否满足不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追求刺激其实是中学生好奇心重的表现,将这种好奇心向正确的方向引导,比如对知识的探求,仅仅依靠司法机关的力量很难达到。我们需要把触角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比如向教育部门、团委等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同时,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家共同联手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调查:是什么让少年犯罪?
2006年9月,海珠区看守所。在这里,海珠区检察院对所有在押的120名未成年人进行了一次历时两周的大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调查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家庭关系是非未成年人犯罪主因
在被调查的120名未成年人中,来自单亲家庭的16人,占13.3%;来自双亲家庭且父母关系好的占58.3%;来自双亲家庭但父母关系不好的占20.8%;父母双亡,由亲人抚养的占5%。在与父母的密切程度上,40.8%的人认为关系很好,42.5%的人认为关系一般,关系较差的占10%。
记者发现,在犯罪与家庭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上,认为有重要关系,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才走上犯罪道路的占10.8%;认为有一定关系的占10.8%;认为多少有一点关系的占22.5%;认为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占53%。在犯罪与父母关系好坏的联系上,认为没有关系的占58.3%;认为有非常重要关系的仅占6.7%。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中家庭因素并非是主导原因。
半数少年犯罪只为好玩讲义气
这次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较集中,以抢劫、抢夺、盗窃侵犯财产类型居多,其中参与抢劫的人数4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7%;参与抢夺的39人,占32.5%;参与盗窃的16人,占13.3%。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只有28人称他们犯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弄点钱花,占总人数的23.3%;抱着好玩心态的占21.7%;为朋友、讲义气的占25%;其他原因的占30%。
成绩一般的学生成犯罪的重点人群
记者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未成年人在校生犯罪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大众心中,走上犯罪道路的少年理应是成绩差、家庭破裂的边缘少年,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在校成绩并不差,而是所谓的中间群体。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犯中,差生的比例仅为25%,其中比较差的占17.5%,很差的占7.5%,成绩一般的占52.5%。
就此现象,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说:处于中间群体的学生其实很容易遭遇压力。据陈冀京分析,成绩一般的少年有向上进步的欲望,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意。他们发奋学习之后,发现并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而此时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于是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甚至在一些来自社会的诱惑下走上犯罪的道路。(注:文中少年的名字皆为化名)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