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调查制度是为了在刑事程序上对每个犯罪人都能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使法院能在判决前的审理中,对被告的素质和所在环境作出科学的分析而制定的制度。该制度应包括犯罪与违法行为的调查、社会调查和调查确认。对罪犯适用缓刑时,在判决前,法院还应当征求罪犯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等方面的意见。
人格调查制度,又称判前的调查,是指为了在刑事程序上对每个犯罪人都能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使法院能在判决前的审理中,对被告的素质和所在环境作出科学的分析而制定的制度。二.人格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犯罪与违法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犯罪分子的犯罪与违法经历。2.社会调查。3.调查确认。对罪犯适用缓刑时,在判决前,法院还应当征求罪犯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等方面的意见。
确 定 缓 刑 罪 犯 : 犯 罪 与 违 法 行 为 、 社 会 调 查 及 确 认
根据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缓刑的适用对象为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于犯罪情节较轻、有悔改表现、无再犯罪的危险分子,可以宣告缓刑。缓刑的宣告,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需要对罪犯的犯罪行为及其性质进行评估。对于过失犯罪或者危害较小、悔改表现明显的犯罪行为,可以宣告缓刑。而犯罪行为严重、危害较大的犯罪分子,则不适用缓刑。
其次,需要考虑罪犯的社会调查及确认。在宣告缓刑前,相关部门需要对罪犯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其社会背景、家庭情况、职业规划等信息,以确定其是否有再犯罪的危险。调查结果对于缓刑的宣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还需要考虑罪犯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和对刑罚的认知程度。罪犯需要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并表现出积极的认罪态度,才能被判处缓刑。同时,罪犯也需要理解缓刑的性质和缓刑考验期间的法律后果,以更好地适应缓刑考验。
综上所述,缓刑的宣告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在确定缓刑罪犯时,相关部门需要全面调查罪犯的犯罪行为、社会调查及确认、认罪态度和悔罪表现等因素,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
总之,人格调查制度是为了在刑事程序上对每个犯罪人都能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使法院能在判决前的审理中,对被告的素质和所在环境作出科学的分析而制定的制度。在确定缓刑罪犯时,相关部门需要全面调查罪犯的犯罪行为、社会调查及确认、认罪态度和悔罪表现等因素,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全文1.2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