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遭受不真实举报如何进行民事救济
若遭受无理的诽谤指控,当事人有权请求对方立即终止对其权益的侵害行为,就之前的不当言行进行诚挚地道歉以及合理补偿相应损失。若双方未能通过平等交流达成共识,当事人有权选择向警方报案,请求协助保护其合法权益。对于情节相对轻微的此类事件,警方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款进行严肃处理;如涉及到触犯刑法,致人受到严重身心伤害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则将依法对涉案人员实施刑事拘留等法律措施。受害者在主张自身权利的过程中,如需抵消负面影响并修复名誉声誉,在采取道歉等民事补救措施时,应该确保其措施与所受损害程度及范围相匹配。倘若加害方拒绝履行之前承诺的上述民事责任,当事人可选择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此过程中所需费用均由加害方承担。为实现这一目标,法院可考虑在各种纸媒或网络平台发布声明或公示已生效的裁判文书等多种方式来推动诉讼进程,未来产生费用也尽数由加害方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条
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二、遭受不可抗力未通知对方会承担何种责任
不可抗力乃是指,当民事主体在订立相关合同之际,彼时未能预先洞察到该事件的发生,且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亦无法避免地遭遇了无法战胜的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客观环境因素。鉴于不可抗力所引发的合同违约行为,违约方往往无过失可言,故而通常情况下,其应被免除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之规定,若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其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则应依据不可抗力事件对合同履行的实际影响程度,部分或全然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法律另有明确规定者除外。对于因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当事人理应及时向相对方发出通知,以便尽可能减轻可能给对方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且还需在合理期限内提交相关证据予以证实。倘若当事人在延迟履行合同义务之后,又遭遇了不可抗力事件,那么其仍须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不得借此理由免除其应负的法律责任。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条
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