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看到这则新*社8月下旬发布的消息时,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周老先生特意地将其从报纸上剪了下来,“我得留着,拿着去找学校,说不定交的5万块钱的学费能退回来。”(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站在现实处境下,周老先生的美好愿望实在有些天方夜谭。因为,那5万块钱就是众所周知的择校费。在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别说你周老先生不想如此破费,还有多少学生家长托关系找门路、排着队争先恐后贡献择校费呢。实际中,那场景简直就是市民抢购紧缺物资。
但若从理论上剖析,周老先生的诉求则并非无稽之谈。因为,国家将学杂费都免了,所谓“择校费”又从何而来呢?反过来,当我们骄傲地宣称“城乡学生共享免费义务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欣喜又从何而来呢?当然,习惯于贡献择校费的家长都知道,此免费远非百姓心中的免费,与百姓的心理期待可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免的是几十上百元的学杂费,不免的是成千上万的择校费。
在中国教育的大辞典,不知什么时候有了这个财气冲天的新名词:择校费。当学生择校有了金钱标准的时候,公立学校也就远离了公益性质,滑向了近乎私立企业谋利的功利化边缘。学校的“马太效应”由此而来,一面是重点学校因由择校费的滋润而茁壮成长、快速膨胀,一面是薄弱学校苦于师资、财力、生源的匮乏而运转乏力、日暮西山。教育不公由此而来,择校费水涨船高,教育功利化愈演愈烈,以至于众人熟视无睹,习惯成自然。而择校费也愈来愈因有各地核准的名目、标准而走向合法化,但这一切依然改变不了择校费病态的本质,由此带来的教育经费的不透明问题、教育腐败问题都不难猜想。
每年暑假正是中国家长苦苦奔波、大肆消费的时段,我们的择校已经由高中择校自上而下演进到小学择校、幼儿园择校。为教育,为择校费,每一名普通中国家长都沦为烈日和暴雨下的“骆驼祥子”,穷其终身积蓄,苦苦挣扎,谁堪其重。
全文806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