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内容讲述了犯罪中止的条件。犯罪中止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时间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时间条件是指中止行为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或实行阶段,既遂之前;主观条件是指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自认为可以完成的犯罪,中止犯罪的动机在所不问;客观条件是指在实行行为终了前,行为人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在实行行为终了后、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生犯罪结果时,行为人亲自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
如果没有危险犯,那么就不需要考虑危害结果的发生。只要存在足以导致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那么危险犯就已经构成了既遂。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行为人成立犯罪中止的,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时间条件:中止行为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或实行阶段,既遂之前。(2)主观条件: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自认为可以完成的犯罪,中止犯罪的动机在所不问。(3)客观条件:在实行行为终了前,行为人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在实行行为终了后、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生犯罪结果时,行为人亲自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
危 险 犯 是 否 需 要 犯 罪 中 止 ?
危险犯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犯罪形态。对于危险犯,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只要行为人没有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就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因为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而危险犯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随时都可能面临犯罪既遂或者犯罪未遂的局面。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在认定危险犯时,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即行为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仍然继续实施犯罪,那么就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但如果行为人不知情,或者虽然知道但无法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那么在主观上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综合来看,在具体案件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行为人是否需要认定为犯罪中止。但无论如何,在认定犯罪中止时,都需要充分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以及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总之,对于危险犯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采取的措施等因素。在具体案件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行为人是否需要认定为犯罪中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