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上能不能看出判缓刑了
在庭审现场,法官并未有预先公开宣判该案件是否会适用缓刑的环节。
在正式宣布判定结果之前,法官往往会先详细地阐述该案件的背景情况、提供的证据材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定义与诠释等等方面的议题,接着针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析和判断,最后才方才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值得指出的是,在此复杂而严谨的过程之中,法官是绝对不会提前释放是否可以给予缓刑的信号的,因为这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因素例如案件的具体情况、提供的证据材料以及各类法律法规的综合考量之后才有可能做出的决定。
因此,从表面上看,在庭审现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某个案件是否会适用缓刑这类情况。
但是,倘若被告方认为他们满足缓刑的各项前提条件,那么他们完全有权在庭审过程中向法院提出申请,以便法院能够依据现实状况进行全面而周密的审查并作出是否予以判缓刑的决策。
在法官宣布缓刑消息之前,法院通常会向被告人的居留地司法部门发送函件,让司法机构先对被告人所涉嫌犯罪行为的社会关系网络及相关情境进行细致调查,然后基于核实过的信息,向法院提出是否建议撤销缓刑的报告。
然而,一旦案件进入认罪认罚从宽程序,法院通常会采纳检察院的量刑建议。
关于缓刑的适用标准和范围如下:
1、适用对象:
(1)对那些被判处管制或拘役且刑期在三年以下的犯罪者,只要他们满足了所有缓刑的条件,就可以考虑宣告缓刑;
(2)对于那些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且刑期在三年以下的青少年、孕妇或7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犯罪者,只要他们也满足所有缓刑的条件,就必须宣告缓刑。
(3)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主要参与者,并不允许进行缓刑。
2、适用条件:
(1)罪犯所犯之罪的情节相对较为轻微;
(2)罪犯已经表现出对其所犯之罪有悔悟之心;
(3)不再有
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4)宣告缓刑对被告人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并无明显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在庭审现场无法直接看出一个案件是否会适用缓刑,缓刑的适用需要根据犯罪事实、被告人的悔罪表现以及司法机关的调查结果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和权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犯罪情节较轻;
有悔罪表现;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不认罪能不能不判刑
嫌疑人不认罪的,也可以判刑,但需要有充分证明证明嫌疑人犯罪事实存在。
因为法律规定,在处理案件时,如果没有被告人供述,但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五十五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n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n(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n(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n(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