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中心重点课题\"电子支付产业状况分析\"最近完成一项报告认为,在电子支付产业特别是银行卡市场中,存在着发卡机构、消费者、商家、监管者等众多的参与者,其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合作博弈关系,表现最明显的是银行卡固有的网络外部性和双边市场关系。研究者就此现象做出研究和分析。
1.银行卡产业的网络外部性
在网络经济学中,关于网络外部性的叙述,最早由罗福茨(JeflreyRohlfs)于1974年在对电信研究的服务中发现,但比较完整的经济理论的探讨则由凯泽(Katz)和夏卜尔(Shapiro)(1985,1986)以及法尔(Farrell)和赛法尔(Saloner)(1985,1986)完成。在他们的文章中,对网络外部性的解释是当消费同样物品的其他使用者的人数增加时,某一使用者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增值;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网络外部性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代理人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所以平常一般性的理解:网络外部性是其他人购买或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而授予此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收益。虽然网络外部性不一定都是正的,现实中也存在不少负的网络外部性,但在大多数文献中所讨论的都是正的网络外部性的问题。这可以用最普通的通信网络E-mail为例来说明,如果使用它的人越多,它本身的价值就越高,老用户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这时E-mail就体现出正的网络外部性,但如果大家都使用这种方式,又有可能出现网络堵塞,E-mail使用者就会由于网络速度过慢而苦恼,这时就产生了负的网络外部性。所以说,网络外部性产生的福利不仅与使用者本身有关,还与参与网络的其他使用者的行为有关。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同样产品的购买者人数对产品价值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体现直接网络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通信网络,诸如电信市场、在线服务、E-mail等,随着消费这些产品的用户数量增加,网络本身的价值不断增加,带来了直接的网络外部性。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一种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互补品供选择,而且价格更低,使得消费者更偏好于消费此种产品,从而间接地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符合于硬件-软件范式的网络,最常见的是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当某种特定类型的计算机用户的数量增加时,就会有更多的厂商愿意生产这种计算机所兼容的软件,导致了使用这种类型的计算机用户可供选择的软件数量增加,体现出间接的网络外部性。
此项研究所涉及的银行卡产业,不具有直接的网络外部性,持卡人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增加单个持卡人使用银行卡而带来的价值或效用。但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间接网络外部性,在电子支付市场中,持卡人对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持卡费用和持卡人的规模,而且更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规模,因为受理银行卡的商家越多,持卡人越可以方便地进行持卡消费,因此持卡所带来的价值越大;同理,商户对于银行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受理银行卡的成本和其他商户规模,而且更取决于消费者持有银行卡的规模,因为持卡人越多,商家受理银行卡业务的价值越大。由此说明,间接的网络外部性是银行卡产业的一个明显的经济学特征。
银行卡产业存在的另一种外部性为使用外部性,区别于网络外部性,即市场某一方的需求决策影响市场中另一方的成本与收益。对于持卡人而言,当存在多种支付手段可供选择的时候,如果持卡人在消费时选择现金支付,商家就要承担现金管理的成本,但同时节省了支付给银行的银行卡的相关费用;同理,对于商家而言,如果拒绝接受银行卡服务,持卡人将要承担携带现金所带来的成本,但同时节省了刷卡消费所必须付给银行的费用。所以说,支付系统的每一端用户的选择决策,会对另一端用户的福利产生影响。在网络发展初期,由于正反馈效应,市场双边的用户只有达到临界规模,网络才能够得以生存,所以此时(直接或间接)网络外部性非常重要。但是在网络达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外部性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对于使用外部性来讲,无论在网络发展的初期,还是进入成熟期以后,因为都涉及到网络的有效使用问题,这种外部性的重要性一直存在。
全文1.7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