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2、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
肇事逃逸立案后,民事部分可以私了,刑事、行政处罚不能私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在现场等候处理等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以此作为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可以将如下情形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1、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 《解释》中“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等,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若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构成犯罪,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刑法仅处罚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对于客观上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处罚。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这说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即交通肇事行为产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义务:一停车义务;二保护现场;三抢救伤者和财产;四报警;五听候处理。这五种义务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亦是刑事义务。《解释》中“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为人逃逸行为的主观目的,法律追究不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应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即包括:⑴民事人身、财产损害赔偿义务;⑵五项行政义务;⑶抢救伤者和财产的刑事义务。所以交通运输肇事后,行为人负有上述三类义务,为逃避任何一类义务,在主观上都具备了应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
肯定能,其中涉及的内容有: 目击证人。在肇事逃逸的过程中,如果被害人有知觉或者一旁有目击证人,通过走访和调查,找到现场目击证人,了解肇事者的基本信息,很多情况下可以找到肇事者。 车辆牌号。对方肇事记下车辆牌号,已经成为大家自我保护的手段。不论是通过自己亲眼所见,还是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知道车辆号牌基本上就可以找到肇事者。 视频监控。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公共和私人视频监控覆盖很广,通过查找、浏览现场附近的视频监控,获得肇事人的身份和车辆信息,是找到对方的重要途径。 现场勘查。这一块主要是交警做的事,他们通过现场的痕迹物证,经过综合的分析判断,能够逐步筛选出逃逸人。 痕迹物证。这也是交警部门的事情,他们通过现场勘查,找到肇事人遗留下来的痕迹物证和生物检材,通过DA比对等形式,查找到逃逸的人。 报警等待。肇事逃逸属于违法甚至犯罪行为,被害人只要拨打110报案,剩下的工作警察都会帮你做,找到逃逸者最简便直接的办法就是报警。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3人已浏览
204人已浏览
418人已浏览
18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