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主体无效。
在担保主体不具有相应的担保资质时,会直接导致
担保合同无效,具体情形为: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法律禁止担保的机构和单位。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为保证人,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除非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未经法人书面授权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也不得作为保证人。
3、《公司法》第16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
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
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4、《公司法》第148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三)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第二种是担保合同形式不当而无效。
第三种是担保
合同标的物不
符合法律规定。
第四种用欺诈手段
签订的合同无效。
第五种情况是超过了担保期限,担保权人未能及时的行使权利。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二条【保证合同的从属性及
保证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保证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保证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保证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保证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